农历六月初八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实则承载着丰富且独特的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它不像春节、中秋那般家喻户晓,却如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有的光芒,静静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农历六月,在传统中有荷月、伏月、孝亲月、敬老月等诸多别称 ,而六月初八更是被视为陪伴父母、表达孝道的重要日子,是对传统 “孝” 文化的深刻传承。
在这一天,民间流传着 “吃 5 样” 的习俗。首当其冲的便是长寿面,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那细长的面条,宛如岁月的丝线,象征着长寿,饱含着晚辈对长辈健康长寿、岁岁平安的美好祝愿。
寿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寿桃是长寿的鲜明象征。六月初八,晚辈们会为长辈献上精美的寿桃,祝愿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八宝饭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寓意。这道由糯米和各种果仁、干果等精心制成的传统美食,营养丰富,口感香甜。在六月初八为长辈呈上一碗八宝饭,寓意着生活如同这八宝饭一般,丰富美满,家庭幸福和睦。
展开剩余83%饺子,这个象征着团圆与美满的食物,在六月初八也备受青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为长辈们包一顿饺子,饺子皮包裹着满满的馅料,就像家人之间紧密相连的情感。
红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幸福。六月初八,为长辈们准备一些红枣,期望他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在我国部分地区,农历六月初八还是牛王会的重要日子,其中以横山县党岔镇马坊村的牛王会最为典型。
据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日。马坊村的华严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宋真宗(1010 年),牛王会暨祭奠活动在此已延续了 1000 多年,香火不断,规模宏大且神秘、隆重、庄严。
牛王会共设有八个大会,轮流在党岔、响水、南塔、白界四个乡镇的四十一个村庄举行,会期通常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但筹备工作从正月初八就已开始。
主办村的人们从这一天起就开始忌口,不食荤腥,工作人员则精心制作贡品、平安吊、纸扎佛塔,搭建临时佛堂,布置九曲场、灯场、幡场等。
活动期间,各种传统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菩萨出府时,两付楼轿供奉着老佛爷和牛王菩萨像以及《梁黄宝忏经》全付銮驾,彩旗飘扬,多班秧歌跟随,从华严寺出发前往主办村。
沿途百姓满怀虔诚,自愿在路旁跪迎,烧香烧纸放鞭炮,向楼轿磕头,楼轿也会向群众回礼,场面热闹非凡,香烟缭绕,互动氛围感人至深。
到达主办村搭建的临时佛堂后,便举行迎佛安神仪式,佛堂内的摆设器物以及 30 余幅水陆画像都精致美观,令人赞叹。
上贡品有着独特的讲究,称之为蒸、炉、炸,三堂清供。这些贡品寓意深远,内涵丰富,包含 “四季”“二十四贤孝”“四十八愿” 珍宝 “十件” 等元素。
例如,“四季贡” 象征着春耕、夏耘、秋获、冬储;“十件珍宝” 里的香、花、灯、果、水、茶、食、宝、珠、衣,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衣食住行无忧,幸福平安。
“九曲”,又名黄河阵图,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祈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牛王会的阵图有八圈九曲,由十一根妆杆组成,正中央一根是天杆,顶端插黄旗一面,旗面上写着 “天辰之星神灯 360 盏祝福”。
其余 360 杆,杆顶点灯,象征着人间 360 天。阵图内敬奉着三圣姑神位、五方星旗之位(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中方戊己土)以及九星神位(罗侯、计都、玄武、朱雀、金、木、水、火、土),九曲之处还设有火塔九处。
阵外供有三皇三官神位,据说他们是保护九曲阵的执勤神。人们相信,来此一转,便能一路顺风,四季平安,正如那诗句所云 “一轮明月千家乐,九曲黄河万盏灯” 。
大塔是牛王会的纸粘佛塔,堪称镇寺镇坛之宝。塔内供奉着南舞多宝三佛之神位,制作材料包括麻纸、竹圈、塔杆、染料等。
它由 361 张纸围粘而成,悬挂在三丈六尺一的高杆上,形状似塔,有十三层叠。塔址通常选择在地势优越的高山,与九曲阵图幡场俯瞰相望,相互呼应。夜间,大塔散发着七彩光环,流光四溢,如梦如幻。
跑马放赦也是牛王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其目的是把本会每一位村民的赦单放出 “大赦轮回之重极三光不照之区”,叩求人畜平安、丰穗大吉。
每逢正月十四日晚,会有专人通宵达旦拟写赦书,书写时极为保密,其他闲杂人等不得入内,更不能窥视,写好后囊装密封。
正月十五午前,由僧人骑马,背着装好的赦书囊包进入幡场,和尚骑马放箭,疾驰全庄一圈后,宣读赦书。
赦书有令,轻其余犯罪歹行,益蜀免三世邪恶,旨在教育人们莫问得失,但求永安,引导人们向往和平、沟通、随和、至爱的平等和谐社会。
牛王会的存在,源于藏族民众对牛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他们在日常劳动中与牛建立了浓烈的情感,视牛为神,以牛为献祭神灵的最佳牺牲。在四川冕宁拉乌堡王姓藏族中,过去每隔十年或数十年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牛王会。
在龙游地区,农历六月初八有着 “求龙水” 的独特习俗。旧时,每逢干旱,人们便会举行 “求龙水” 仪式,祈求龙神降雨,地点通常选在高山岩洞深潭。
求龙水的队伍颇为壮观,四名壮汉抬着 “龙亭”,前有健汉手持木棍、竹叶枪开道,后面数十名乃至成百成千人护送。队伍所到之处,有着诸多禁忌,沿途行人和看热闹者不准戴箬帽、撑伞,道旁不许晒衣服,田畈不准车水。
队伍会先前往城内县衙门,由县官赤着头、穿蒲鞋向龙亭叩拜,随后奔赴社阳与遂昌县交界的铜钵山、汤溪的九峰岩、溪口(庙下)的绿葱湖等处祈求。到达 “龙潭” 后,众人焚香叩拜,以随身所带 “龙瓶” 从潭中舀起 “龙水”,然后往受旱处迅跑。
相传,有一年烈日当空,百日无雨,稻田龟裂,塘底朝天,就连滔滔衢江也断流了。县太爷择定良辰吉日,组织湖镇上街下街各家各户的壮丁前往绿葱湖接龙。
农历六月初八寅时,湖头街鸣锣为号,八百壮丁身穿皂衣,腰束红绸,脚穿绑腿草鞋,手拿刀枪木棍齐聚上街樟树底。三声炮响后,由鱼精手拿干枯的稻禾引路,人们抬着牛头、羊头、猪头及酒礼担,浩浩荡荡向绿葱湖进发。
接龙队伍步行八十里到达绿葱湖,鸣锣声中,鱼精带领壮丁们祭罢三牲,焚香三拜,跪地连呼三声:“神龙吉庆”。蛮师则坐在香案旁边,口念咒语,挥舞宝剑作法。之后,壮丁们欣喜若狂,拥着蛮师原路返回。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或许这些习俗已不再被广泛知晓和传承,但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珍视。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拾那些被遗忘的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发布于:安徽省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配资查询,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