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李世民把皇位给了蜀王李恪,那唐朝的故事可能就得换个讲法了。这样一来,唐朝的经济、文化还有教育都得变个样,说不定唐朝还成不了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呢。
像武则天那样厉害的女性人物,咱们是看不到了。
不过,其实李恪起初是有机会去争一争太子之位的,因为李世民最初心里是想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恪的。李世民觉得李恪“挺像我,很勇敢”,就是说,他觉得李恪和自己非常相像。
他们都是既勇敢又聪明的人,不过也许这其中有点李世民自我吹嘘的成分。毕竟,按照后人的评价,李恪其实并没有李世民说得那么厉害。
不过,从一些迹象能看出,李世民确实挺偏爱李恪这个儿子的。虽说李恪没像李世民夸的那么出色,但他本身条件还不错。至少跟他那些兄弟姐妹比起来,李恪要出色不少。
这让李世民动起了传位的念头,不过唐朝时,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在李恪前面,还有三位哥哥呢,分别是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和魏王李泰。
除非李恪的三个亲哥哥都不在了,太子这个宝座才轮不到李恪。或许李恪心里也盘算过要争一争皇位,可还有个难题摆在他眼前,就是他并非正室所生。
李恪是唐太宗和杨妃的孩子,他不是皇后亲生的,也就是大家说的非正室所生。这样一来,既不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也不是家里最大的儿子。所以,他和太子那个位置,差的可不是一点点,简直是差得太远了。
就算李恪现在坐上最快的高铁去争皇位,几天几夜也赶不上。因此,李恪只能继续努力讨好他老爹李世民,只要能让李世民高兴,说不定还有机会越过嫡长子这道障碍。
所以李恪每天都往朝堂跑,想说服他爹李世民,直到有一天,他撞上了最不想见的人——长孙无忌。李恪在朝堂一角偷偷瞪着长孙无忌,可长孙无忌压根儿没留意到李恪的眼神,继续跟李世民小声聊着天。
李恪觉得,自打长孙无忌跟他老爹私下聊过之后,老爹对自己的看法就转了个弯。以前老夸他,说他有当太子的料,可现在呢,连句话都不愿多说了。
就算我拐弯抹角地多次询问太子继承人的事情,李世民也总是含糊其辞,东拉西扯不正面回答。
这回李恪可真恼火了,该死的长孙无忌!明面上斗不过我,就开始背后搞小动作,是吧!我就不信,我爸是大唐皇帝李世民,会被你吓倒!这皇位,迟早还得归我李恪!
可事情并不像李恪预料的那样发展,李世民从那以后就没再动过换太子的念头。他选了声望和实力都不如自己的李治做太子,而李恪呢,恐怕这辈子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皇位,心里干着急了。
当然,除了长孙无忌给李世民的提醒,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多年来为了王位明争暗斗,也让李世民感到非常累心。我这还没死呢,你们就闹成这副样子,要是我真不在了,唐朝还不得被你们搅得天翻地覆!
所以李世民很早就动了换太子的念头,这才考虑让李恪来当太子。
说起来真是有点奇怪。长孙无忌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能让大唐皇帝李世民改变主意,不再考虑原来的皇位继承人?历史书上写,长孙无忌跟李世民说,李恪虽然有本事,但比起李治来还是差了点。
在您管理下的大唐,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超强。不论是王世充还是刘黑闼,这些曾经让不少人头疼的家伙,不都被您一一摆平了吗?
现在大唐已经平安无事,没啥对手了,因此您选的接班人,最重要的是得把唐朝的根基打牢。李恪要是去闯荡一番,建功立业,那绝对没问题,但要说到稳住大唐的江山,可能还是李治更合适些。
李治性格温和,擅长保持现状,是个挺稳当的皇帝人选。让他来继承皇位挺合适,再说他还是正宫娘娘生的老大,身份上也说得过去。您是皇上,选接班人可是大事,得按老规矩来办。
老是这么换来换去太子人选,恐怕会给后人觉得您性情不定吧。
李世民听到这儿,心里已经琢磨出长孙无忌的小九九了。现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已经被拉下马,长孙无忌他们这些关陇集团的大佬们得找个新头目来撑场面,所以他们就看上了老实巴交的李治。
李恪他们根本管不住,这才选了李治。说到底,就是长孙无忌带着关陇那帮人给李世民施加压力,李世民做梦也没想到,以前的好兄弟会变成这样。
只能无奈地叹口气,算了算了,就让李治来做太子吧。这样一来,历史就迈进了我们所熟知的唐高宗李治的时代,也正因为有了李治,后来才有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掌权的那段日子。
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李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能就不会出现,盛唐时期那种四方来贺、万国朝拜的盛况也难以想象。李治啊,他就是唐朝历史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稳稳地连在了一起。
要是历史没照着原来的路走会怎样?比如说,要是李世民铁了心,非要立李恪做太子,那结果又会变成啥样呢?
要是说起唐朝的繁荣,李治这个角色可少不了,为啥说他是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关键呢?其实是因为他自己没咋建功立业,真正的功绩得归功于他爹李世民和他老婆武则天。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武则天则让开元盛世的火花开始闪耀。李治呢,正好夹在他俩中间,前进不容易,后退也难行。所以,为了给李治一个体面的说法,就给了他一个连接前后时代的称号。
要是让李恪当皇帝,他说不定比李治还强呢。也许开元盛世就不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事儿了,到时候人们提起的,会是一个叫李恪的皇帝开创的新时代。
再说李恪,他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要是他做了皇帝,说不定会继续扩大唐朝的地盘。说不定,他还能抢在蒙古人前面把欧洲给征服了,不过这都只是咱们的瞎猜罢了。
为啥就认定李恪能比李治干得更出色呢?毛主席有过这样的评价:李恪是英才,李治却是庸才。说白了,就是李恪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李治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木头。
而且,看看朝堂大臣和平民百姓对李恪的态度,就能知道他有多能干。李恪被冤枉杀掉后,不管是朝廷里还是民间,都有很多人为他叫屈。要不是他平时声望特别高,哪会有这样的情形。
在唐朝时候,信息传递可没现在这么快,往往得按月来算时间。因此,大家传话时都只挑最重要的说。但就算信息这么不通畅,李恪还是能在全国保持极高的名气。
看来唐朝的人早就把李恪的事儿当成大新闻来传了,要是李恪没啥本事,那肯定不会在唐朝人的嘴里传得这么火。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唐朝时候的人们都把李恪看作是刚刚升起的希望之光。
再说李世民也曾支持过李恪,虽然最终没让他当上太子。但大家都知道,这是长孙无忌在捣乱。因此,不少人还是会提起李世民以前的态度,来说明李恪是个不错的人。
聊起长孙无忌,要是李恪当了皇帝,他肯定不会让长孙无忌带头的关陇集团那么嚣张。毕竟李恪和长孙无忌一直不对眼,长孙无忌以前背后说李恪坏话,这个梁子李恪还记着呢。
懂点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李世民去世后,长孙无忌带头的关陇集团就成了唐朝背后的老大,李治呢,就完全被这个集团给操控了。
其实长孙无忌并没做什么太多的坏事,即便在他真正掌权唐朝的那段日子里。相反,他为唐朝做了不少贡献,拟定的一些法律条文,直到清朝都还在被参考使用呢。
在李恪看来,长孙无忌无非就是个搅乱朝政的坏蛋,他甚至狠狠地咒骂长孙无忌“很快就会家破人亡”!像这样诅咒别人的狠话,按理说受过教育的李恪是不该说出口的。由此可见,李恪对长孙无忌真是恨到了极点。
所以在李恪的管理下,大权不会被某个臣子独揽,说不定长孙一家,就连长孙皇后,李恪都有可能让人把她们的坟墓挖开,把尸体拉出来教训一番呢。
要是李恪当了皇帝,武则天的生活或许还比不上长孙皇后呢。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能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帝,靠的是她会谋划未来。
很早的时候,他就觉得皇位最终会是李治的,所以在李治刚当上太子那会儿,他就和李治走得特别近。这样一来,李治对他特别信任。
这就像朱元璋和马皇后,别人看着都觉得他俩特别般配。马皇后对朱元璋那绝对是真爱,可武则天到底是爱李治这个人,还是爱他手中的权力,那就有点难讲了。
所以在李治当皇帝的这段时间,武则天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以至于后来有了“二圣共治”的局面,就是说朝廷里名义上有两位君主。李治是真正的皇帝,而武则天也算是个挂名的皇帝。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就自然而然地坐上了皇位,成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而且,武则天本人也相当有本事。她统治下的唐朝,也是日渐繁荣。
可要是李治没当上皇帝,那一切繁荣发展的景象就别想了。武则天在历史上的名声,恐怕也就只剩下是李治的老婆这一点了。
武则天没法再和李恪在一起了,毕竟大家都知道,她和李治才是大家眼里最般配的一对。如果自己抛弃李治,转身去找李恪,那不是自毁名声嘛。
再说李恪能不能瞧得上武则天还不一定呢,毕竟他已经有正室吴王妃了。听说吴王妃去世后,李恪就没再娶,真的是对爱人一心一意,始终如一。
这位李家小伙子,既勇敢又聪明,还一心一意。谁见了不会喜欢他,谁见了不会挺他呢!
咦?那李恪为啥不在大家伙儿都反对武则天那会儿,借着自个儿的威望,纠集人马把武则天拉下马,自个儿当皇上呢?要真能这样,李恪说不定还真能坐上龙椅!
其实这事儿根本没发生,因为武则天活得好好的,一直到82岁才离世。她一走,武则天的时代也就算真正过去了。想想看,那可是唐朝的82岁高龄啊!
那可真是比现在活到120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还要少见呢,哦不,就连活到120岁的老人都没法跟唐朝时八十岁的老人比稀有!要知道,唐朝那时候,大部分人的寿命也就五十到六十岁,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唐朝人活不过六十岁呢!
李恪能活得比武则天还长吗?恐怕不太可能,就连李恪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感觉自己是熬不过武则天了。再说,自己现在年纪也不小了。
李治年纪比自己还大,却已经先走一步了。自己估摸着也闹腾不了多长时间了,拼死拼活追求的皇位,死了也带不进棺材里。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李恪才终于懂得老爹李世民为啥要把皇位给李治了。
人一死啥都带不走,也没法管后代咋样了。结果李恪终究没能当上皇帝,这大唐的天下对他来说也没啥重要了。还不如趁着自己还能动,好好享受享受生活呢。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配资查询,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