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陈毅的三儿子陈小鲁发表了一封道歉信。他在信中说:“我想代表曾经冒犯过老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老三届校友,向他们正式道歉,但不知道校友们是否同意我这样做?”
这件事一出来,立刻让大家开始讨论。陈小鲁觉得,这道歉来得太晚了。因为他爸爸去世后,他就一直在反思自己。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他就有了疑惑……
陈毅18岁去法国做工求学后,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参加革命后,他对每段感情都非常重视。后来他和肖菊英结婚了,但肖菊英误以为陈毅遭遇不幸而跳井自尽。
与赖月明成为夫妻后,因为战争不得不分开;后来与胡兰畦有了感情,胡兰畦用成都的房子供养了陈毅的父母,但她一生都没有结婚。
1940年,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和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的张茜结为夫妇。当时,这段感情引起了不少轰动,有人说张茜嫁了个“大丈夫”。张茜表示,年龄差距不是主要的,她觉得自己的学问和政治水平都不如陈毅。
她决定嫁给陈毅时,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追上他了。
结婚后,夫妻俩感情很好。他们的第三个儿子陈小鲁在1945年于苏北的解放区出生。由于战争的影响,陈小鲁不得不与父亲分开,由母亲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哥哥去了山东。没过多久,山东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为了安全,母子四人只好转移到了由苏联红军守卫的大连。
路上充满了各种危险,但他们一路都很顺利。解放以后,陈小鲁跟着爸爸在上海住。他在上海上的小学,成绩挺好的。到了1954年,陈毅当上了国家副总理,全家都搬到了北京。后来,爸爸妈妈因为忙着外交工作,一家人很难聚在一起享受美好时光。
虽然父亲不在家,但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依然很重视。陈毅对家人的要求很高,这让孩子们都不敢向他提出额外的要求。
上学时,陈小鲁只希望爸爸能做一件事:老师让他请爸爸给校运动会写个词。陈小鲁后来回忆说,爸爸答应写后,他高兴得几乎要蹦起来了!
1966年,陈小鲁在北京第八中学读高三。因为他学习成绩好,又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所以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年,他被选为学校的革命委员会主任。从此,陈小鲁成为了“热血少年”的一员。
当时,中南海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陈毅对儿子陈小鲁说:“关于外交部的事情,你别插手,有人找你也不用理;至于你的学校事务,我也帮不上忙,你就别跟我提了。”这样一来,父子俩就各自为政了。
陈小鲁曾经走在潮流的前沿。然而,当他看到一向光明正大、对党的事业忠心不二的父亲也遭到批判时,他便离开了那个“疯狂”的群体,之后就不再参与其中,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回忆往昔,再次提及那段往事,陈小鲁感慨道:“我曾经犯过错,但这些都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不过,我坚决反对暴力,为了阻止学生打人,我自己也曾经被打过。”
有人为陈小鲁辩护,说他没有动手打人。但陈小鲁自己说,事情是他组织的,所以他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1968年,周总理安排陈小鲁去东北的部队服役。他在部队待了三年,按照总理的吩咐,没有给家里写过信。等到陈小鲁回家的时候,发现父亲已经住院了。1972年1月,陈毅去世了。
1975年,陈小鲁被派到南京上学,成为了一名“工农兵学员”。同年,他和粟裕大将的女儿粟惠宁结为夫妇。
1962年,陈小鲁在北京四中读初三时,遇到了粟寒生。虽然他们同年级但不同班,但因为父辈的交情,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1971年,陈小鲁回北京后,先看望了父亲,然后第一时间见了粟寒生。粟寒生把妹妹粟惠宁介绍给了陈小鲁认识。之后,两人开始交往,没多久就建立了恋爱关系。
1979年,陈小鲁开始跟着爸爸的步伐,进了外交部,然后被派到中国驻英大使馆,做了副武官。他在英国待了4年半,学到了不少东西。说起在英国的日子,陈小鲁说,他本来以为英国军队里的官兵关系会不太好,没想到其实挺和气的,老百姓和军队之间的关系也挺好的。
回国后,他加入了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战略研究会,担任高级研究员。比起做官,陈小鲁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常说:“走自己的路,靠自己努力。”
陈小鲁结婚后一直住在妻子家的老房子里,一家人的生活非常普通而舒适。晚年时,他与罗瑞卿的女儿点点一起创办了一个推广“生前预嘱”的公益网站。
陈小鲁特别重视1988年成立的同学会,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参加。他当初创建这个同学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那个特殊年代同学之间的一些误会和隔阂。
2018年2月28日,陈小鲁去世,享年72岁。
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配资查询,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