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也没想到,一本古老的吴越王家训,竟然历经千年,成了现代导弹研制者的精神支柱。
谁也没想到,一个清朝末年逃难者的坚持,竟在他儿子的文字里,勾勒出了北京城的轮廓。
【钱氏起源与家训奠基】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了。在浙江杭州,有个军阀挺身而出,他叫钱镠,是吴越国的第一个皇帝。他靠武力打下了江山,但给后人留下了一本书,不过这书不是讲打仗的,而是叫《钱氏家训》。
这本书总共不到五百字,不讲升官发财,讲的是“要想造福天下,必须得好好谋划”。
就是说,只要是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不管多难,都得咬牙去做。
钱镠的王位没传几代就结束了,他过世后,连续三位吴越王都放弃了王位,钱家后来就被归入了北宋的家族谱里,他们的后代也渐渐在江南各地定居下来。
宋朝末年,钱家后代渐渐从历史记载里没了踪影,他们去参加科举考试,谋求官职,在地方上当官,既没出过位极人臣的宰相,也没闹出过叛臣贼子,这个家族就像一根隐匿的线,默默躺在历史的角落里。
到了明清时期,嘉兴和苏州那边钱姓的进士可不少,名字散落在《明史》和《清代进士题名录》里头。这时候,大家不怎么聊家训了,只有族谱里还一代代地记着“读书最重要”。这些人呢,既没没落,也没出风头。
到了清朝中期,钱家出了个特别的人物,名叫钱大昕,他是乾隆时期的史学家。钱大昕不赞同《四库全书》篡改历史,这事儿被人记下了,但他一个人的力量,没能改变钱家的整体发展轨迹。
那时候的中国,还是觉得考中进士最了不起,科技嘛,那都是外国人的事儿。
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钱家有不少孩子考上了秀才、贡生、举人,但1905年科举考试取消了,他们没能适应这个变化,只好回家种地。虽然家里的规矩还在,可已经没人再提“为天下谋福利”的话了。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钱家却还在死啃书本不放手。
【梁氏的觉醒与转型】
1873年,在广东新会,梁启超呱呱坠地。他爹梁宝瑛是个在村里教书的先生,家里头不富裕,就靠教孩子们读书挣点生活费。
梁启超14岁那年就成了秀才,18岁跑到广州,拜了康有为做老师,学的都是西方的学问,整天讨论怎么改革变法。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只好签了《马关条约》。梁启超和康有为两人一起上书皇帝,说要改改国家的制度。光绪帝听了他们的话,就开始搞起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位志士惨遭杀害,梁启超为了避难前往日本,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到了横滨,他办起了《清议报》,后来又改成了《新民丛报》。
这份报纸里讲的都是西方的先进思想,提到了“国王要受法律管”,还有“老百姓的权利”、“咱们的国家”和“咱们的民族”,是当时非常敢说话的一份政治报纸。
梁启超是那个时代最早全面钻研西方政体的人,他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深入探讨了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他不仅仅是个书斋里的学者,更是用笔当作武器的人。
他有九个孩子,全都被送出国去读书了,去的地方有美国、日本、英国。这些孩子学的专业各不相同,有的是物理,有的是建筑,还有的是考古。就像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1900年以后,梁家短暂地回到了国内,但清政府把他们看作威胁,一直盯着他们。为了糊口,梁家只能靠写文章赚钱。他们一家子搬来搬去,到过日本、加拿大,还有北京、天津,但一直都没能找到个固定的家。
没有田地,没有贵族头衔,也没权有势的靠山,梁家的后辈,全凭读书出人头地。
【钱氏的科技革命】
1955年,一艘船开进了广州港,从上面下来了一位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士,他身旁跟着老婆孩子,还有一堆沉甸甸的木箱子。
箱子里放了800公斤的技术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不让带出去的军事机密资料。
这位名叫钱学森的大佬,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终生教书先生,还给美国空军实验室当过高参,专门研究火箭的。
五年前,他被扣上“支持共产党”的帽子,美国政府随即停了他的所有工作,还把他困在了洛杉矶。他多次写信想回国,但美国方面就是不同意。最后,美国拿他去跟朝鲜战争里的战俘做了个交换。
美国海军的二号人物金布尔讲过:“钱学森一个人的价值,能顶得上五个整编师。”
钱学森抵达北京后,没搞大排场,也没要啥封号,他直接就去国防部五院忙活了,钻研导弹的飞行路线。过了三年,长征一号项目启动,又过了两年,“东风一号”导弹试射成功啦。
钱三强不是孤军奋战,他是法国居里夫人的外孙女婿,选择回国钻研核裂变。还有钱伟长,他曾是清华的物理教授,亲手撰写了《工程力学》的开篇第一章。
这三位大佬被大家叫做“三钱”,他们就像是中国近代科技的大柱子,稳稳地撑着这个领域。
特别之处在于,他们都是钱氏家族的一员,虽非亲兄弟,但在族谱上能找到关联,家族的传统教导也一直被传承着。钱学森在回到祖国时说:“我只是按照家族的教导去做了该做的事。”
之后提到的钱永健,是一位美国科学家,他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老爸是钱学森的堂弟,名叫钱思进。
这家有四代人,从以前的进士到现在成了科学家,代代都有人才辈出。
【梁氏的文化守护】
1931年,北京城里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日本军队把门头沟附近的铁路给炸了,然后从通州方向发起了进攻。
梁思成和林徽因动手拿起测绘家伙,开始丈量记录那些老建筑。他俩虽说不是挖古董的考古学家,只是盖房子的建筑师,但他们心里清楚,这些老物件要是被炸了,可就永远消失了。
他们总共画了3000多幅图,把北方的古建筑群都画了个遍,像应县木塔、代县文庙、北岳庙这些,都是头一回被这么系统地画下来。
1949年,有人请他们来设计国徽,这些人啊,不是当官的,都是文化界的大腕。他们建议国徽上五颗星应该从左到右排开,中间放座城楼,样子照着天安门来。这个设计最后也被选中了。
林徽因当初的手稿,现在还好好保存在清华大学里呢。
在梁思成之后,他的弟弟梁思永改行了,干起了考古,他和裴文中、李济他们一起挖出了仰韶文化的宝贝。而且,他还第一个猜想可能有“龙山文化”这么个东西存在。
梁思礼是家里的另一个弟弟,他在1948年从辛辛那提大学的电机工程专业毕业了,回到国内后,就投身到了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当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他承担了整个系统的测试和调整工作。
梁家从老房子研究到挖古董,再到探索太空,一代接着一代转型,但目标从没变过:埋头苦干,少说空话。
他们从没说过要“延续父辈的梦想”这样的话,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钱氏的修身齐家之道】
就算后代不太聪明,也一定要读书学习。这句话被钱家当作家训,写在了族谱的最前面,谁也不能去掉。钱家的每个孩子学会认字后,首先要背的就是这句话,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自家的规矩。
在明清时候,南方的大家族都喜欢建个义庄来做好事,钱家也不例外。不过特别的是,钱家的义庄不光帮穷人,还出钱让孩子们上学,请私塾老师教课,支持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这事儿在嘉兴、苏州、无锡都有记载。
1920年的时候,钱穆只是个在昆山教小学的老师,一家五口人挤在后巷的小屋里,连水电都没有。为了让弟弟能继续上学,他舍弃了在中学的工作,改去上夜校教书了。
钱穆靠着钱家义庄的书和资料,自己钻研古代经典和历史,虽然他没上过大学,但在1930年他还是进了燕京大学教书,后来又去了北大和清华。
他把“得多读书,尤其是诗词书籍”这句话,写在了《国史大纲》的第一页。
钱钟书属于另一个学派,1933年他考进了清华大学。那时候,他家里已经没什么钱了,所以就靠借书来学习和生活。他利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来扩充自己的英文词汇量,每天都会记下上千字的笔记。
1935年他去了国外,用英法德三种语言通过了牛津的入学考核,教授夸他是“文学小天才”。
这些钱家的后代,没走当官的路,手里也没权力,他们通过读书,在纸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钱学森,他回国那会儿,啥衣服啊、个人东西啊都没带,就带了满满当当800公斤的“宝贝”——导弹推进系统的原始资料、实验数据,还有那个喷管的仿真模型,全都仔细打包在木箱子里。
这是他拿自己的信用去借的钱,如果还不好,美国那边会告他。
他点头应允:“我会倾尽所有来偿还。”却没有人来讨债。
【梁氏的教育革命】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孩子,他既没找保姆帮忙,也没请家教来教,都是自己动手写家信给他们。
这些信里,没讲大道理,全是家常话。他给二女儿梁思庄写信时,会说:“庄庄啊,你虽然年纪小,但要有自信哦。”同时,他也告诉大儿子:“读书这事儿不能急,一急就容易乱。”
梁启超不单是孩子们的爸爸,更像是他们的朋友。他明白维新变法行不通,也懂得体制靠不住,因此他选择了教育这条路,把自己的信念传递给了下一代。
梁思成打小就爱涂鸦,梁启超没硬逼他背古文,反倒是领着他去颐和园瞧那些砖瓦结构,等他到了14岁,就送他出国去美国,学的专业是建筑。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祖国,惊讶地发现国内竟然没有一本完整的讲建筑历史的书。于是,他们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走遍了黄土高原和晋南的山区,亲自测量和记录了200多个古老的建筑。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所以每一张建筑的图纸都是他们一笔一划手工画出来的。
战斗打响后,他们携着设计图赶紧撤离。当太原遭到日军轰炸时,梁思成不顾炸弹轰鸣坚持绘图,而林徽因则因太过辛苦病倒了。
梁思礼上中学那会儿,瞧见哥哥在画测绘图,当时他一头雾水。不过他记得老爸梁启超讲过的一句话,让他铭记终生:“人活着,得争当顶尖儿的人物,别只做那些二流的聪明人。”
1947年,梁思礼在美国完成了学业,那时候中美之间关系不太好,他却主动要求回到祖国。科研所里缺少设备,他就自己动手焊接电容来解决问题;专家离开了,他二话不说,自己上手编写控制代码。
当第一颗弹道导弹被发射出去时,整个系统运行得非常顺畅,没有出现任何人为故障。
梁家并没有定下什么家训,但他们家的九个孩子,个个都很争气,其中三个还当上了院士,剩下的也都在科研、教育和出版这些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家没有一个人跑去经商。
他们教孩子不是硬塞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钱氏与梁氏的遗产】
2015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出了一本挺特别的教材,它不是讲工程的书,而是《梁启超家书》,这本书还被要求为本科生的必读书目呢。
家信中没讲啥大事,净是些平常小事:买衣裳、啃水果、看闲书,但每句话里,都透着股信念,不是信哪个教,而是“做人得挺直腰杆”。
那一年,文化部发布了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钱氏家训》荣耀上榜。浙江海宁的钱家祠堂也得到了翻新,家训的全文被挂在了墙上,吸引了众多游客排队抄写。
钱家和梁家都没留下大堆的钱财,但他们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钱家后代里,有上百人当上了院士。
像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是科学界的,钱穆、钱钟书是文学哲学的大家,还有钱永健在生物学上有成就……他们来自五代不同的时期,涉及的领域有物理、文学、哲学、建筑设计,还有生物学。
梁家一共有九个孩子,其中三个成为了两院院士,剩下的几个也一直都在学术和工程领域工作。
2008年,钱永健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讲道:“我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我身体里流的可是中国人的血。”
梁思礼老年时写了本回忆册,里面提到:“我这辈子没跟过啥风气,我爸告诉我,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而是从不向别人低头。”
【家国情怀的现代价值】
“有钱难传三代”这话不是铁定的规矩,只是个托词罢了。
钱家其实挺富裕,有田产、有书籍,还有好名声。梁家就比较惨了,他们是维新运动的失败者,全家人四处逃亡,颠沛流离。但两家都没有垮掉。
他们追求的不是守住财富,而是坚守心中的信念。
一个是靠着家族的传统规矩建起了国家的导弹防御网;另一个是靠着家人的书信维持着古城的结构。
他们没上过战场,也没参与过什么运动,就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不求名气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如今的中国,啥都不缺,资源一大把,机会也多的是,就是少了这么一类人:他们不追求名声大噪,只希望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梁家和钱家的东西没放在博物馆,但他们设计的图纸、做的模型和写的书信,如今在课堂上被老师拿来讲解,这不是为了崇拜,而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习。
他们没留下大房子,也没树铜制雕像,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行事准则。
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配资查询,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